星座的起源
在古希腊时代(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巴比伦人把天空分成88个区域。他们按照这88个区间的形状将星空分为若干不同的部分和层次;并利用它们来辨别方向、确定季节等等。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动了。但是希腊的天文学者不知道这个事实,以为它就是宇宙的中心。于是便用春分点为0度起点开始划分黄道带。这就是现代占星学的雏形——古代天球坐标系的原形。
随着人类对天文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对自然界的观察越来越仔细入微,人们对星星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了:不仅了解它们的运动规律及运行轨迹,而且还知道了它们的位置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等。
到了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的时候,古印度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观星的学者们,并且还编制出了一套完整的观测天体位置的系统方法。后来这些专家又传到中国,在中国也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专业户,比如《周?算经》、《灵宪》等都记载有大量的关于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内容。
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如果根据月亮圆缺变化周期可以推定月相的变化情况的话.那么就可以通过测定日食或月食之时的月球所在方位来确定日期和时间。这样我们不但可以通过测量日月星辰的运动轨道来判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还可以借助这种关系去推算历法中的某些数据!
因此古人就发明了十二次制纪年法和24节气表。其中12次制是我国独创的一种纪时制度,即把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作为一回归年的天数,12个月份的长度正好相当于一个回归年的时间数,而每个月都有一定的名称,如正月叫寅月,二月称卯...以此类推,24个时辰分别以地支来表示。同时,为了使农历符合四季寒暖变化的特征,每季还有专门的称呼。
由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各地之间的气温差别很大。所以在制定二十四节令时就十分注意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从而形成了一年中有二十四个不同"节"(指立春节)气的特殊形式--夏冬两半球各六种,"春秋二分",各有六个节气;南北温差大的地方有三个:"三秋"、"九暑";南方炎热多雨地区有一个"伏旱"。另外,一年中春夏秋冬四时节气各不相同。所以就有了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的顺序排列。此外,每年还有一个特定的节日-端午和中元。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祖先是很聪明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行星运行的规律是可以反映到人的活动上的。而且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在我国古代,除了干支记年月以外还有一种更简单的计时方式那就是生肖记岁的方法。所谓属相就是指一个人出生年份所属动物的情况,例如鼠年出生的人就叫老鼠或者子鼠。当然这是按传统的说法,其实现在的人们更喜欢使用公历计龄的方式,因为这种方法更加科学精确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