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的起源
12个黄道十二宫按照日期排列成一年360天。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周期(即一个"日",相当于24小时),称为1次回归年,1年有365天,5个月为29天的月圆,104天为28天下的弦,30天为31天的晦朔等,合之为30+52=60.5天。由于岁差的原因以及大阳升落运动快慢不匀等原因,24节气的划分并不完全依照正午时来划分的,而是以立春(2月3号)这一天文点作为分界线进行划分的:春季从2月到5月初;秋季从小满(6月21号左右开始到9月中旬);夏季则从中秋(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到次年的一月末或二月初。(以上资料来源网络。)
根据星象学家研究指出,12星座与12个地平方位相匹配,每个方位由七颗亮星组成——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处女和天秤;天蝎,射手、魔羯和宝瓶。其中狮子和处女座是较特殊的两个位置,因为这两个位置的守护行星分别为狮子座的太阳(象征热情及活力)、处女座的水星(代表知性与工作能力)。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水瓶位于宝瓶轴上,而双鱼处于双鱼轴线上,所以这两条线也是比较特别的。
星座名称的来历
古希腊占星的师祖希波克拉底认为恒星每年经过一宿的距离叫做一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星座了,不过当时他并没有将这个距离具体化为某个特定的星星的位置而已!直到公元前四世纪的时候希腊的天文学家托勒密为了使天文学系统化才开始采用这种称呼方式。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欧洲人把天空分为88个区域并给它们命名,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88个星座的名称.这些名字都是后来才有的,而且大多是从拉丁文音译过来的,比如天蝎座就被翻译成了Scorpio等等。
中国没有自己的古代星空观测记录,但中国古代人民对星辰自然变化的观察早已有之。《周礼》中就有专门记载观斗法,《吕氏春秋·明理篇》、《淮南子》、《论衡》、《尸佼经》也有类似的记述;《汉书·律书》中有《步五星行气解》,书中提到:"北斗七星各有所指"。
我国古人对星座的研究主要见于汉魏以后的各种书籍之中。最早出现的有关西方星座的资料出自公元三世纪的西晋张华的着作<博物志>一书中的<<杂说>>部分,"外国亦有二十八舍...皆附于牛郎织女间","其外又有六十四官";唐代高僧义净翻译的佛经里有关于巴比伦神话的记载:"诸神宫殿各有处名......如昴头罗者,主侵掠事也"、"北辰谓之北极阁下"(北极即北方之神)、“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