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是传统中国纪年方式之一。它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作为一年之始的十二个月历法。由于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很重视农事活动,《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编日制度。《史记·律书篇》:“黄帝者,少典之子也;姓公孙氏......母曰附宝(有?氏的部族名),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孕生帝于寿丘”。《春秋命历序》:"岁起鹑火"。按:此说即今本《左传》。又如:《国语.周语上》“昔高辛居方山”,杜注:"庚辰为阳月",则颛顼生于寅卯时。(公元前2697—前2599)。据考证,以上各条均与实际不符。
因此有人怀疑其可靠性,但也有人认为它是不可缺少的补充资料。因为从古至今人们一直习惯用干支来记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的位置及次序,所以古人把天象和人事结合在一起考虑便产生了阴历或太阴、太阳合称二曜,又称阴阳术。
阳历是根据地球环绕着恒星作轨道运动所形成的四季变化而来的。在一年四季中,春分点位于黄道上空90度角处,故称为春季开始的一天——白道0度的生日叫春节,这一天也是黄道吉日。
公历1月和7月的日期都是固定的,1月31日为元旦节,7月份的第一天的第一天就是建党纪念日,8月份的第二天才是建军节的诞辰之日,9月份的第一天是教师节,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便是国庆日的诞生日,11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是万圣节,12月份第一个星期六则是圣诞节了。
根据天文观测记录得知,每年12月上旬左右地球上会出现一个朔旦平流层低涡系统(俗称黑云带),这个系统的中心位置约在地表以下50公里至150公里的高空附近。
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两个相互影响的气流环流圈:一个是西风环流的冷高压区,另一个是正反气旋的冷低压区。这两个大气环流圈的相互作用使天气复杂多变。当暖空气团侵入后,就会受到强大的垂直方向的风力作用,产生大量水蒸气凝结并形成雨雪过程;同时也会引起地面气压下降而产生雷暴大风现象,甚至出现龙卷风和冰雹灾害性气候事件。另外,如果冷暖空气的势力强弱发生较大差异的话还会造成严重的旱涝不均的天气情况。
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是在9月下旬到11月中旬之间出现寒潮降温和大雾天气的情况较多,而在南方地区的冬季却很少见到这种现象。
此外还有两种特殊的天文现象,一种是金星凌日,另一种是水星的东升和西落的现象。前者是指每年的8月末、9月初的时候,金黄色的阳光照亮了整个白天黑夜的天空,好像一颗行星一样悬挂在空中;后者指的是在水瓶座内有一颗明亮的星星每天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