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我国传统清明节大致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在过去,它不像前一天的寒食节那么重要。 清明和寒食节日期相近,民间逐渐融合两者的风俗,到隋唐时期( 581年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逐渐融合在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日,也就是今天的清明节。 清明节习俗丰富有趣,不仅有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据报道,清明时节禁止寒食上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食伤身体,大家都要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既有为新坟墓的离别付出悲凉眼泪,也有青涩嬉戏的笑声,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 也就是说,从前一年冬至过了106天就清明了。 按阳历计算,4月4日或5日(不同于当年二月平和闰年),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清明开始。 这个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枯萎的冬天过去了,草木茂盛,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清明后,气温升高,春耕春种兴盛。 因此,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不要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字,据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介绍,“清明者谓物洁”。 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歌草长,柳绿桃红,冬寒枯黄,大地清秀。 汉代刘安着《淮南子》中写道:“春分后……加十五日清明风至。” 这里所说的“清明风至”时期,正值阳春三月,故称为“三月节”。《岁时百问》一书中也解释说:“万物生长之时,因清洁干净而清明。” 清明节是一个季节,因其在气温、光照、降雨等方面表现优异而得名。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又不同于单纯的节气。 节气是我国气候变化、季节顺序的标志,节日蕴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日。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逝者家属的习惯盛行。 所以,国家通过立法,将清明节纳入法定假日。
清明节习俗丰富多彩,不仅有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据报道,清明时节禁止寒食上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食伤身体,大家都要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 因此,在这个节日里,是一个与新坟墓离别的悲凉与泪水,以及青玩的笑声相伴的特色节日。
清明节扫墓被称为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那个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年:“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抬尊,舆马后挂楮锭,粲满路。 拜者、针者、哭者、为坟墓除草添土者、焚烧楮锁回、用纸钱安置坟墓。 如果里面没有纸钱,孤独的坟墓就会接踵而至。 哭个不停,不归,走向芬芳的树,选择园圃,排着队喝得醉醺醺的。 ”其实,扫墓早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清明的时候,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 到了唐朝才兴盛起来。《清通礼》云:“岁、寒食与霜降节,拜坛草莓,本期素服扫墓,备酒菜与苅剪草木器,周胥封木,断荆草,故称扫墓。 ”然后一直流传到现在。
“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被称为“压墓纸”。 挂纸时,先用锹、镐把祖坟上的野草集中清除,用小石头、砖头把墓纸按在坟地上,说明这个墓有后嗣。 否则,容易被误认为是无主的孤坟而遭到破坏。 墓纸分为白、红、黄古仔纸和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种,但目前五色纸较多使用。 这意在盖厝瓦,表示子孙已经参拜。 传统客家人在挂纸时很谨慎,先用锹挖绿色草皮,拿来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上四周摆放十二张银纸。 除了挂墓纸的目的之外,还有血祭的象征。
也叫春游。 以前被称为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是郊游的绝佳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清明节踏青的习惯。 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代清明时期京都人民外出野餐、在市场经商的热闹景象。
清明前后,春阳高照,春阳高照,春雨飞溅,种树苗成活率高,生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也有人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 植树的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一九七九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祖国绿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说种树的风俗也是纪念“教民百姓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有些地方,人们在屋檐下插柳枝预报天气,古谚说:“柳枝碧绿,雨蒙蒙; 柳枝干了,天晴了”的说法。 黄巢起义规定“清明为期,杨柳戴月”。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惯逐渐被淘汰,只有插柳兴而不衰。 杨柳有很强的生命力,俗话说:“种花不开花,插柳不想背阴。” 柳枝插土生存,插在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背阴。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 秋千是指抓住皮绳移动。 它的历史悠久,最初叫千秋,后来为了避讳而改为秋千。 以前的秋千是用很多树枝当架子,系着丝带做的。 之后,发展成了用两根绳子钉踏板的秋千。 秋千不仅能增进健康,还能培养勇敢的精神,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特别是孩子的喜爱。
鞠是一种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里塞着毛。 蹴鞠是指用脚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欢的游戏。 传说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
拔河发明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被称为“牵钩”。 主要设备是粗麻绳,两端有很多小麻绳。 在古代的比赛中,以大旗为界,看谁先拔了另一面
线(代表河流)就算是胜利。拔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最初是在军队中盛行,后来才流行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此以后,清明拔河遂成习俗。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