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斗数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人们为了方便记忆和推算人事祸福吉凶而创造出一种有象征意义、便于操作的阴阳五行体系——河图洛书(易学)。
《史记》中记载:"昔在黄帝时命大挠作甲子以定岁之所在"。《淮南万毕术》:"(周)宣公使召虎造太乙九宫占候"。可见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完整的预测系统-天干地支及六十纳音表征的十二黄道等。到了汉代,"三式"、"四柱"已基本成熟,《后汉书·律历志一》、《隋书.天文记下》(卷五):"自汉灵帝始建正朔...其法起于唐初",即由唐代初期开始使用阴历;至宋代已有完整成熟的排局方法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宇宙规律的了解也更加深入细致,于是就有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命理研究方式:如八字算命学、六爻占卜学以及奇门遁甲等等。这些不同的理论各有特点与长处,但它们都遵循着一条共同的准则--用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作为分析判断的基本依据。
由于中国传统的农历是以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来计算时间长短的一种计时制度,故又称月令纪年或交节气制。这种计算方法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并按照每个节的气候特征分为上元和中元两大部分。(见彩页:《中国古代节日》)其中每月的初一为立春日(寅),十五是望日(丑);每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每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则被称为除夕夜(戌亥)。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排列顺序,我们可以把一年的三百六十四个日子分成十二月、二十八宿、三十六禽、七十二兽共一百八十个单位。每一年的第一个月和最后一天分别叫做正月和腊祭日(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七之间的一天叫小寒或小雪)、二月又叫惊蛰日(春分后第五天就是清明当日即为谷雨之日),三月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清明、芒种和夏至,四月又分为孟秋、仲吕和季冬三部分,五月又有午未之分。六月则是处暑日和白露日的交替时节,七月则有七夕和白鹭的双重含义,八月还有中秋佳期之说。九月则为霜降和寒衣节。十月份又是重阳节的前奏,十一月则是冬日至的小阳春季节,十二月便是尾牙和小过年。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先人对于时间的划分是十分科学的。那么我们如何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时辰?又如何确定每日的时间?这就要涉及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紫微星象学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