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星座的起源:
月食是自然界一种特殊的天象变化。在地球上看到的满月和太阳位于地球两侧时发生的日、夜相合现象称为"蚀"。由于月球比行星小得多(只有地球的1/8),所以当它运行到与黄道平面不是垂直而是斜角小于60度的轨道上时就会挡住来自太阳的光线而发生日月全食或半影食;如果当月球进入黄道面内并与黄道成直角时为朔望月和近点月,这时看不到日光也不能看到月光,即所谓黑月;另外还有残月及下弦月等几种情况出现。根据上述原理可知,只要知道某一时刻月球所在位置就可以判断该时的天气好坏及其可能出现的自然灾祸等情况了。因此人们将新月所对宫位内的其他星体视为另一颗新月的化身,并赋予其相应的意义——如巨蟹座的新月在西方则表示即将有蟹黄堡之类的东西吃人等等。
随着人们对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已不再使用这种简单的办法来判定天体位置的准确性。例如用三角函数计算的方法来确定某一时段中任意两点的坐标关系,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精确距离。又比如通过测定恒星视差的大小以推算出恒星的准确方位等。但是不管怎样演变发展,"月神"、"阿波罗"这些名字却始终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使用着。
在我国古代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就是认为农历十五为太阴娘娘诞辰纪念日。因为这一天夜晚,她从东方天空缓缓升起,照亮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
那么为什么古人要定在这一天才庆祝?这就要说到我国古代的历法体系问题了。《夏书·甘誓》中有这样的记载:"惟十有三祀!王曰:‘咨女殷商’......”意思是说:“我命令你们祭祀祖先!”《周礼》、《仪轨》、《礼记》、《春秋左传正义》中都提到过这个日子——“秋分”。据史籍载,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二十四节气划分方法,《淮南子.天文训》:“春分之日阳鸟至”;东汉郑玄注云;“阴阳之分也”......可见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已把一年分为四季十二个月份了。
到了公元6世纪唐代宗大历年间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翼方》一书中明确提出:每月有三个节日,“月初一日为天腊之辰”,《素问?六元正纪论》:“岁后八日为戊己之日,......故立春日名‘打鬼'”(《岁时广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春节
至于为什么要选正月而不是其它季节作为新年伊始的日子,其实这与古人的宇宙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他们普遍相信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其中金属性最强的是金色,其次是白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