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星座是占星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西方古代天象记录里就有用一个月亮的圆缺变化来作为季节、气候变化的依据的痕迹;在中国古代的《礼记》一书中就已有"日有食之蚀之?月望后小盈缩食也"、"月生魄满则海水生沫而盐出矣"。可见中国古代对月的观测和描述已经非常成熟。
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约为29.5年(回归年为365.2422天),因此月球围绕地球的运行轨迹是一个椭圆状凸起部分和一个凹进部分的组合体:
满月时,其中心与地理北极重合,周围为白道带所围成的虚拟的白昼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夜空;新月出现时的情形与此相反——此时它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交接处附近,所以又称朔或上弦月;下弦月在农历十五前后几天内会出现一次。
从古到今人们根据日月五星的位置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来进行预测未来天气情况以及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工具叫做历法,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叫阴阳合历(阳历)。
阴历是一种以月亮运动规律制定的用来计算时间的方法。我国的传统日历是以太阴纪年的方法计算的。这种计算方法是根据每个月相的变化来确定月份的天数并确定闰日的。比如正月晦气较重,那么二月会多出一个节日,就是中和节,也叫龙抬头。又如三月三王母蟠桃大会,也是按这个算法来的。
现在一般认为,公历起源于罗马人的凯撒大帝改革时期,是由希腊字母A加上表示春天的符号B组成的。因为当时的日期都是通过观察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的。后来随着岁差的逐渐增大,1846年才改用格里高里的系统。19世纪中叶以后才采用更科学的儒略·恺撒制记算年份。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公元纪元始于公元前453年4月20日星期五这一天,当时正值罗马帝国皇帝奥勒良逝世的那一天。此后每一年都以此日为元年第一日,4月21日则是当年的最后一日。4月25日则为下一年的开始之日。这样每年的天数都不尽相同,但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起点日和终点日:4月1日相当于上一年的12个月份的第10个星期四;4月15号等于11周后的星期一;6月5号是第6周的周一......如此循环往复直至9999年后的一天为止!
虽然现在的国际通用历法是19世纪的产物了,但它却依然被广泛使用着,而且仍然在使用当中不断改进完善。
现代天文测量学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对恒星位置的测定和对恒星光谱的研究工作以及对行星轨道的计算分析等等方面的工作。
但是天文学的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内容之中,对于人类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利用自然界的现象去认识世界了解自身。比如说,为什么有的动物能飞?植物又是怎样生长的?这就要用到物理知识
好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
发表评论